刘宗灵 严浩月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这一论断,从多个维度深刻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丰富意蕴和重大意义,为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前进方向。
“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思想解放探索历程的时代续章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就从哪里开始。要想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作为“又一次思想解放”的理论意义,就必须从整体审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轨迹。在这一进程的每一关键处,思想解放都具有拨云见日的重大理论先导意义。
翻开百年党史,从五四运动的开展,到延安整风运动的思想洗礼,再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共产党人通过思想解放,对各种教条主义、经验主义进行批判与清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毛泽东思想,形成了“第一个结合”的理论瑰宝。
在坚持“第一个结合”的基础上提出“第二个结合”,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中的又一次思想解放。从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提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中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到共产国际宣布解散时中共中央宣告:“中国共产党近年来所进行的反主观主义、反宗派主义、反党八股的整风运动就是要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相结合起来”;从1940年初毛泽东、张闻天等同志强调要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开展对旧传统的批判性审视,到1956年商讨《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修改意见时,提出要进行“第二次结合”;从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重新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结论,到《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作出“新中国的成立,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开始了伟大的中国文明的复兴”的重要论断……回顾党这一方面革命、建设与改革历程,可知,“第二个结合”是“第一个结合”的延伸与拓展,是“第一个结合”发展的必然结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与沉淀,党对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实现新的升华。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再到“‘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以及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等,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持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
“第二个结合”使我们党又一次思想解放聚焦问题靶向
新时代催生新使命,新矛盾提出新要求。“第二个结合”作为新时代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产物,着眼于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世纪难题,在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思想进程中实现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就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上,“第二个结合”推动了思想解放。过去,人们存在“传统就是过时的、落后的,要建设现代文明就必须抛弃传统”的偏见性思维。“第二个结合”则解构了这一形而上的思维方式,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可或缺。“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积历史之厚蕴,更展宏图,再谱华章。我们不能割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的连续性,而应当着眼“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石”之“古”,挖掘与发展党的创新理论之“今”。
就中与西的关系上,“第二个结合”推动了思想解放。过去,人们易陷入不加判断的“拿来主义”、将西方思想奉为圭臬的窠臼,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思潮的泛起,也使一些人一度丧失了历史与文化自信。持文化之独特,立足实际,筑牢自信。“第二个结合”引发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就是要摆脱错误思潮的樊笼,就是要通过传承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与和平性,促使中西优秀文化实现“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和谐状态,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做到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升华为中国理论。
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上,“第二个结合”推动了思想解放。以往的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作为外来文化,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本源的理论谱系。“第二个结合”则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两者虽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契合性。携文化之共通,高度契合,互相成就。从马克思主义主张的“自由人联合体”与中华文化强调的“协和万邦”,到马克思主义主张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与中华文化强调的“民为邦本”等,均印证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文化存在“强烈的化学反应”。
“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又一次思想解放的时代新创造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第二个结合”标志着现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范式发生了由“理论—实践”二维结构到“文化—理论—实践”三维结构的变迁。如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要依靠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来解决现实问题,而且要以文化的力量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
“第二个结合”为新时代治国理政提供更深厚的精神动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运用“第二个结合”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如,自我改革的锐意进取源自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我国“革故鼎新,穷则思变”辩证观的结合;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战略,源自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中强调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与我国“与时偕行”的时代化改造思想的结合等。这均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深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第二个结合”使我们更好实现以文化创新引领文化结合。“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文化发展的本质就是创造,创新是文化繁荣的必由之路。“第二个结合”体现了中华文明具有的突出创造性,体现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它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的结合只能发生在文化创新的过程中,如此,马克思主义才能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成为现代的,进而两者才能合力铸就文化新辉煌。
“第二个结合”使我们更好在思想文化领域赴履中国道路。我们党明确提出“第二个结合”,实则是为了更精准高效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中心的思想解放任务。同时,“第二个结合”从根本上解决了当代中国的文化主体性问题,从而创造了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根本条件,这归根结底是对中国现代化道路问题的根本解决。“第二个结合”的目标和宗旨就是要在结合中华文明连续、创新、统一、包容、和平突出特性的基础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总之,“第二个结合”凸显了“旧”文化传统与“新”现代之间的互动耦合,作为科学、长期、有效的结合,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为中华文明实现现代化指明方向。
“第二个结合”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系建构过程中提出的具有重大意义的论断,开创了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新格局。中国共产党人的历次探索,既充分证明了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大有可为的,又有力诠释了“第二个结合”的提出是历史的召唤、时代的必然。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会“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以思想解放持续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